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 題:讓“課堂”與“殿堂”緊密攜手——教育部,、國家文物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解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
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
作為博物館大國,,我國已備案博物館5500余家。如何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與文化瑰寶面對面,,聆聽古老民族的偉大傳奇、感知蕩氣回腸的文明進步,?
《教育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近日印發(fā),。圍繞這份意見的亮點和特色,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負責人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的有機銜接
問:這份意見的制定思路是什么?
答: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尚有待進一步健全,,博物館教育資源供給和中小學校教育教學需求之間的有機融合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博物館教育功能發(fā)揮的途徑和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創(chuàng)新。
針對這些問題,,這份意見特別強調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的有機銜接,,更加明確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文物部門與博物館各自在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責任分工和具體要求,,更加突出博物館教育課程開發(fā)與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互補和有機融合,。同時,,我們將在長效機制建設上發(fā)力,以一系列實招,、硬招強調品牌建設,、引領示范、考核評價,。
資源建設均衡化,、針對性、廣覆蓋缺一不可
問:博物館是非常特殊的學習場所,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段的學生情況千差萬別,。要讓課堂和博物館的教學有效銜接,這份意見在資源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在資源建設方面,,我們強調均衡化、針對性和廣覆蓋缺一不可,。
針對均衡化,,我們提出要設計適合進校園、下基層的流動展覽和教育項目,,利用青少年之家,、鄉(xiāng)村少年宮等,經常性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的博物館展示教育活動,,推動博物館資源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農村地區(qū)中小學生有效利用博物館學習,。
關于針對性,,我們要求要推進館校合作共建,及時了解學校和學生教育需求,,建立學生活動體驗,、學習效果評估、服務滿意度評價等跟蹤反饋機制,。要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fā)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明確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目標,、體驗內容,、學習方式及評價辦法。博物館研學活動要注重分齡設計,,并針對不同學習階段提出具體要求,。
在廣覆蓋方面,我們強調各地教育和文物部門要加強協(xié)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本區(qū)域網上博物館資源平臺和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庫,,促進與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對接,,擴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要開發(fā)一批立德啟智,、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研學精品線路和課程,,構建博物館研學資源網絡,發(fā)揮實踐育人作用,。
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
問:關于保障學生在博物館學習的效果,,意見進行了哪些安排,?
答: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博物館的學習,,不應同課堂教學割裂開來。我們認為,,博物館教育服務應當貫穿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課前服務要注重創(chuàng)新。要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中心,,增強博物館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要制作博物館手冊,、導覽圖,、輔助讀物、口袋書,、動漫等,,引導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創(chuàng)造性開展活動、輔助學習,,不斷探索完備博物館學習模式,,增強博物館學習效果。
其次,,課中服務注重融合,。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美術,、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機融入博物館教育內容。
最后,,課后服務要注重常態(tài),。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要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后服務內容,鼓勵小學在下午3點半課后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加強館內教育項目和“博物館進校園”項目的設計研發(fā)和組織實施,有效銜接學校課堂教學和課后服務需求,。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