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9月23日電 題:博士書記:把“論文”寫在扶貧一線
新華社記者褚曉亮、孟含琪
與村民們采摘熟透的蔬果,,查看蒲公英的生長情況,,對接扶貧車間項目……農(nóng)民豐收節(jié)當日,駐村第一書記撒宗朋在村里忙了一天,。
撒宗朋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化學學院,也是吉林省為數(shù)不多的“博士第一書記”,。2017年,,在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工作的他,主動請纓到大安市紅崗子鄉(xiāng)南崗子村工作,。兩年多以來,,這位“博士書記”得到許多歷練,把扶貧的“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博士書記”在城里出生長大,,是個農(nóng)村“小白”。準備駐村時,,就像搞科研一樣,,他買了兩本書做功課,提前了解農(nóng)村啥樣,、駐村要干啥,。做了充足準備后,他拿著鋪蓋卷前去報到,。
沒想到還是鬧了笑話,。初來時人生地不熟,撒宗朋為了盡快與老鄉(xiāng)們“打成一片”,,主動與正在將蔬菜裝車的三個阿姨打招呼:“阿姨,,這黃瓜往哪賣啊,?”一句話引來三人捧腹大笑,。原來,綠油油的長條蔬菜是綠皮茄子,。一場玩笑加深了村民們對“博士書記”的印象——城里來的,,啥都不懂。
“不懂就學,?!贝蚰翘炱穑鲎谂缶驮M村里各個角落,,了解各方面情況,。為了讓大家盡快熟悉他,他自掏腰包做了帶有姓名和手機號碼的陶瓷杯,挨家挨戶上門送水杯,,和村民拉家常,。42天,他走遍了南崗子村227戶人家,。
南崗子村過去種植結構單一,,農(nóng)民主要種植玉米。但守著的土地是鹽堿地,,玉米產(chǎn)量低,,大伙收入也不高。他和村干部研究調整種植結構,,為貧困戶免費建大棚,,請老師指導大家種黃菇娘。王占東家原本是貧困戶,,妻子有病,,孩子在上學,在村里幫扶下,,他種了4棟大棚的黃菇娘,,每年收入幾萬元,成功脫貧,。如今,,南崗子村的黃菇娘產(chǎn)業(yè)年銷售額達360萬元,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500元,。
發(fā)展產(chǎn)業(yè)就像做化學實驗,,實踐出真知。撒宗朋在充分調研后大膽探索,,鼓勵大家將黃菇娘和蒲公英等進行輪作,,既保護土地,又能抵御風險,,提高經(jīng)濟收入,。近段時間,他又在村里建設扶貧車間,,將蒲公英進行深加工后提高附加值,,讓農(nóng)民收入更有保障。
在“博士書記”看來,,“經(jīng)濟分數(shù)”提高了,其他方面也不能“偏科”,。在他帶領改造后,,過去大家繞道走的垃圾場,成了村民聚集的小花園;村里衛(wèi)生院設施升級,,新修的馬路兩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門前新栽柳樹,庭院里種植著蔬菜瓜果……
兩年多來,,大伙收入不斷提高,,生活環(huán)境也日益改善,曾經(jīng)背后說他“啥也不懂”的村民服氣了,。不少村民對自家孩子的學習更上心了,,他們也希望培養(yǎng)一個像撒書記一樣有文化的孩子。
從農(nóng)村“小白”到脫口便說出農(nóng)作物和植被的名字,,撒宗朋對各家各戶的情況也如數(shù)家珍,。過去,他是實驗室里的博士研究生,,寫過很多論文,,也申請過三項專利。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考場”上,,他搖身變成了充滿泥土氣息的“莊稼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