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4月30日電? 題:沙土地里“保”出一座脫貧村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
4月底,,吉林各地迎來大田播種期,。在松原市乾安縣丙字村,一片片玉米地被金黃色的秸稈覆蓋,,不時能看到拖拉機從田間駛過,。丙字村近年興起秸稈覆蓋還田和免耕播種的保護性耕作模式,不僅讓貧瘠的沙土地逐漸改善,也“?!背隽艘蛔撠毚?。
這幾天,村民李金玉一直在地里忙活,。只見拖拉機牽引著免耕播種機,,在覆蓋著秸稈的土地上一邊行走一邊播種。李金玉介紹,,去年玉米秋收后把秸稈蓋在地上,,春天不翻地、不起壟,,直接免耕播種,,這樣就能保護土地?!暗亓σ蔡岣吡耍还曈衩妆冗^去增產(chǎn)3000多斤,?!彼f。
這是丙字村為擺脫貧困增加收入而做的新嘗試,。經(jīng)過幾年實踐,,李金玉嘗到了“甜頭”。但說起過去,,種了一輩子地的李金玉皺起了眉:“以前剛播完種沒幾天,,大風就把種子刮跑了,還得重新再種,。一公頃玉米產(chǎn)量不足萬斤,,村民生活很苦啊?!?/p>
丙字村位于吉林西部半干旱區(qū),,過去這里風沙大,土地鹽堿化嚴重,,是當?shù)赜忻呢毨Т?。以往春耕,一些錯過了玉米最佳耕種期的村民,,只能改種成熟期較短的糜子等作物,,但產(chǎn)量低、不掙錢,。土地貧瘠,,交通閉塞,村民們長期僅能維持基本生存。
2015年,,乾安縣農(nóng)機技術推廣中心的藺向志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丙字村,。面對一片片沙土地,藺向志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村民,,了解大家的想法,。
“要是這土地能多打點糧,生活就會好很多,?!蹦菚r李金玉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從事農(nóng)業(yè)工作多年的藺向志意識到,,要想徹底改變村子的貧困面貌,,就得改變貧瘠的土地。
了解了村子的情況,,藺向志打算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來改善土壤質(zhì)量,,但推廣并不順利。對于習慣了傳統(tǒng)耕作方式的村民來說,,把秸稈全部還田后進行免耕播種還是個新鮮事,,都不敢輕易嘗試。但藺向志信心十足,,他鼓勵村干部和黨員帶頭操作,。
“都窮了一輩子了,要想改變就得試試,?!崩罱鹩裾f,自己是村里的老黨員,,2015年秋收后,,帶頭把玉米秸稈還田。2016年春天,,他租了免耕播種機,,雇了司機,開始嘗試保護性耕作,。如今,,丙字村629公頃土地全部采取保護性耕作,每年帶動全村增收近200萬元,。
糧食增產(chǎn)了,,土地也值錢了。曾是貧困戶的孫德山老兩口有一公頃多耕地,,過去由于糧食產(chǎn)量低,,每年流轉土地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xiàn)在收入達4000多元。如今老兩口還養(yǎng)起了雞鴨,,加上流轉土地,,一年收入1萬多元?!拔覀兒屯恋匾黄鹈撠毩?。”孫德山笑著說,。
去年年底,,丙字村30多戶貧困戶全部實現(xiàn)脫貧。這兩年,,村子周邊的風沙也變小了——為進一步改善環(huán)境,,藺向志正帶領村民在村子周邊種樹?!耙呀?jīng)種了幾千棵了,,村子西邊建了防風林,東邊種上了果樹,,將來這些樹不僅能抵御風沙,,還能為村民創(chuàng)造效益?!碧A向志說,。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