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月24日電 題:守土與鄉(xiāng)愁——走進珠峰腳下的村莊
新華社記者王沁鷗,、侯捷,、孫非
在游客和登山客眼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極限,,是遠方,。而對于生長于她腳下的人們來說,,珠峰是他們每日的生活,,也是一場永遠的鄉(xiāng)愁,。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xiāng)托桑林村(1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歸家
33歲的索朗在過年前4天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xiāng)托桑林村,。
扎西宗鄉(xiāng)是距離珠峰最近的行政鄉(xiāng),,平均海拔約4300米,。從托桑林村出發(fā),,開車40分鐘即可到達珠峰游客大本營。這個季節(jié),,營地已無跡可尋,。旺季供游客住宿的臨時帳篷早已撤走,只有三兩游客不時頂著高原冬季的狂風匆匆拍照后,,便登車離去,。
索朗家的聚會上,主人給參加聚會的村民倒酥油茶(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然而,,扎西宗鄉(xiāng)的30個行政村卻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這里在傳統(tǒng)上屬于“后藏”地區(qū),,每年藏歷十二月一日要慶祝后藏新年,。今年,后藏年恰與農歷春節(jié)同日,。歲末至,,游子歸。
回到托桑林村老家的登山向導索朗,,從儲藏室取下牦牛腿(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游子越走越遠,折射鄉(xiāng)村之變,。索朗的父輩中很多人都沒念過書,,而現(xiàn)在,人口不到8000人的扎西宗鄉(xiāng)大中小學生就有1700多人,。索朗17歲離開家,,選擇了一條屬于山腳下年輕人的特殊道路。他成了一名登山向導,,供職于西藏登山協(xié)會,,每年都會回到珠峰工作。他家九個兄弟姐妹中,,如今只有老三還留在村里,。
求學、遠行,、成家立業(yè),,越來越多珠峰的孩子在外面的世界落了腳。但索朗發(fā)現(xiàn),,忙碌并不只是在外打拼的人的專利,。
“村里人都很忙,以前曬著太陽過一天的閑人,,再也看不到了,?!彼骼收f。
守土
珠峰腳下的耕種季很短,,四月末播種,,九月收割。但農人的冬季依舊忙碌,。索朗家51歲的鄰居格桑,,好不容易才騰出一天時間來索朗家參加年前的聚會。
托桑林村村民格桑在編織一種藏族傳統(tǒng)女式圍裙“邦典”(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托桑林村村民格桑展示親手編織的藏族傳統(tǒng)女式圍裙“邦典”(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不下地的時候,格桑都在家里的織機前,??恐幙椇褪圪u一種藏族傳統(tǒng)女式圍裙“邦典”,曾是貧困戶的她終于在田地之外有了新的收入,。節(jié)慶時購買新衣的人很多,,格桑過年時更忙了。
“當貧困戶挺不好意思的,?!睈坌Φ母裆N孀×四槨km然扎西宗鄉(xiāng)所有貧困戶都享受著至少一項政策補貼,,但格桑還是覺得,,“要自己想辦法掙錢”。
能想的辦法有限,。鄉(xiāng)里地處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大量核心區(qū)土地不能用于建設,生態(tài)保護和脫貧增收之間的平衡,,考驗著守在這方土地上的人們,。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xiāng)托桑林村苗圃合作社(1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珠峰旅游是一條路,。緊鄰公路、村中又能遠眺珠峰的巴松村就發(fā)展成了民宿明星村,。而巴松村向前30多公里的游客大本營,,旺季時也都由扎西宗鄉(xiāng)的村民經(jīng)營住宿帳篷。58頂帳篷的經(jīng)營權按比例分到20個村中,,去年總收入超1100萬元,。
直接參與旅游經(jīng)營的仍是少數(shù),村民們還想要共同富裕,。于是鄉(xiāng)里規(guī)定:每頂帳篷要向各村上交6萬元的租金,。巴松村把這些錢的百分之八十都分給了村民,。
但在遠離旅游路線的村子,這些租金遠不能解渴,。每個村在2019年都成立了合作社。而全鄉(xiāng)唯一一個牧業(yè)村藏普村則要求畜牧大戶必須幫助少畜戶,,保證每個少畜戶可多分得兩頭母牛用來繁育,。
扎西宗鄉(xiāng)藏普村村民扎西的大兒子阿旺次仁面對鏡頭時有些靦腆(1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36歲的貧困戶扎西分到了牛,,可他仍閑不住,,離開村子跑起了運輸,除夕也依舊在路上,。他10歲的大兒子阿旺次仁已經(jīng)懂得心疼父親,,被問起想不想讓爸爸留在村里,小家伙靦腆地點了點頭,,卻也說爸爸告訴過自己,,離開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扎西的選擇在多數(shù)人靠牛羊就能衣食無憂的藏普村并不多見,,但在扎西宗鄉(xiāng)卻越來越普遍,。鄉(xiāng)里去年搞了烹飪、駕駛等多次培訓,。產業(yè)不能觸碰生態(tài)紅線的情況下,,外出務工成為時尚。守土,,意味著人在世代居住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也意味著掌握平衡的藝術,守護一方水土永續(xù)的生機,。
戀山
扎西宗鄉(xiāng)年貨市場上,,當?shù)厝罕娫谶x購商品(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雖被稱作“珠峰腳下的村莊”,,但在扎西宗鄉(xiāng)的大部分村里,,珠峰并非抬眼可見。然而,,每一個珠峰的孩子,,都已把這座高聳于家鄉(xiāng)南方的雪峰放在了心里。
“感謝珠峰,,為我們帶來了生計,。”這是登山向導索朗的心聲,,也是每一個牦牛工的心聲,。每逢登山季,,鄉(xiāng)里23個村的村民便有機會趕著牦牛為登山隊運送物資,并在山上撿垃圾獲得收入,??埓宓哪夏炯尤ツ陹炅艘蝗f多元,牦牛成了家里的寶貝,,從不下田耕種,。一次在山上遭遇風雪,南木加一點不擔心自己的安危,,只是暗暗向珠峰祈禱:“可千萬不要把我的牛收了去?。 ?/p>
珠峰鼓了個人腰包,,一些村子也把部分帳篷租金和牦牛的收入留作村集體經(jīng)費,,推進公共事業(yè)發(fā)展。去年,,巴松村翻修了水渠和泄洪設施,;托桑林村則擴建了村集體活動室,村主任倫珠說,,珠峰經(jīng)濟是村集體經(jīng)費的最主要來源,。
今年是扎西宗鄉(xiāng)2018年脫貧后過的第二個新年,許多傳統(tǒng)儀式將要舉行,,但人們卻并不會特別祭拜珠峰,。對于扎西宗人來說,這座世人仰慕的高峰,,只是存在于穿鄉(xiāng)而過的雜嘎河里,、山谷回蕩的牦牛鈴聲中、村落建設的一磚一瓦間,,和人們的血脈里,。
84歲的托桑林村村民次旺(右)與兒子合影(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84歲的老人次旺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珠峰時的情景,。她說自己小時候在托桑林村當傭人,,“哪里有機會看見什么珠峰”。后來,,鄉(xiāng)里的路通到了珠峰大本營,,她在兒女的陪伴下乘車來到了珠峰腳下。當三角形的山體豁然出現(xiàn)在眼前,,次旺的心里只有一個聲音:
“她是多么漂亮啊,,多么漂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