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黄色视频网址_无码好片_激情综合激情五月_高h视频在线观看,人禽杂交无码AV,夜色福利院免费AV,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AV在线无码不卡,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免费高清欧美一级A片,好看的午夜色色影院

問渠哪得清如許,?勿忘湖北“小河南”
2019-10-11 07:39:1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guān)注新華網(wǎng)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問渠哪得清如許,?勿忘湖北“小河南”

  為南水北調(diào)源頭丹江口水庫建設(shè)跨省搬遷的大柴湖移民往事

移民們靠著肩扛車拉改造大柴湖,。湖北大柴湖教育基地提供

丹江口水庫河南淅川移民安置到湖北示意圖。制圖:閆天雷

乘船下湖北大柴湖的河南淅川移民,。湖北大柴湖教育基地提供

  有一年清明,楊俊道領(lǐng)著全家從湖北大柴湖回河南淅川掃墓。那時孫子楊凱還小,,楊俊道指著水庫對楊凱說,“咱們家以前住的地方就在水里面,,為了建丹江口水庫搬走了,,咱們的貢獻是不是很大?”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diào)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楊俊道激動地對已經(jīng)在北京工作的楊凱說,“我吃的是丹江水,,你吃的也是丹江水,。”

  上世紀60年代,,4.9萬淅川移民集中搬遷到柴湖,,這里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qū)。半個世紀過去,,這里一直說著河南話,、唱的豫劇、吃的面條,、喝的胡辣湯,,日子還是按著老家河南淅川的規(guī)矩。柴湖也因此被稱為湖北的“小河南”

  “一條扁擔兩個筐,,收拾收拾下鐘祥”

  全坑村的臨時碼頭是亂得不能再亂了,。當時18歲的全淅林只記得到處都是人,幾乎所有人都在哭,,只有第一次坐船的小孩高興,。

  人們要么坐在卡車上探出身哭著道別,要么在押送家具的船上抹著淚朝岸上揮手,。誰也沒時間注意墻壁上刷的“為革命搬遷”標語,。1968年初,移民搬遷工作隊進了村,,村里的空墻都刷上了這條標語,。當時這里還是一片空地,后來水漲上來,,成了臨時碼頭,。

  全坑村隸屬于河南淅川縣,,當時差兩天就是端午節(jié)。母親坐卡車走陸路,,全淅林押著刷有自己名字的床板和一口箱子走水路,。船上是家家戶戶的家當,石磨,、犁耙,、水缸、桌椅,、箱柜,、耕牛,甚至是老壽木......摞得滿滿一船,。一些人臨上車前還刨了半袋黃土帶上,,一些人甚至挖走了一塊自家院子里鋪的青石板。

  “一條扁擔兩個筐,,收拾收拾下鐘祥,。”全淅林回憶,,其實沒什么值錢的家當,,移民們把能帶走的幾乎都拆了裝上船。

  兩年前,,為了建設(shè)丹江口大壩,,已經(jīng)有一萬多名住在海拔130米以下的淅川移民,分兩批南下去了湖北鐘祥縣柴湖,。柴湖通稱“大柴湖”。現(xiàn)在輪到海拔147米以下的第三批移民了,,共三萬多人,。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視察長江,,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他用手中的鉛筆在地圖上久久地指著丹江口一帶,。在這次視察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南水北調(diào)”的設(shè)想,。五年后,,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的提議被批準,。當年9月,,丹江口水庫動工,。

  1967年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淅川縣是丹江口水庫重點淹沒區(qū),。從1966年到1968年,,河南、湖北兩省共搬遷38萬人,,淅川縣的移民占了20萬人,。遷往湖北的淅川移民有7.5萬,其中,,2.6萬人分散安置在當時的荊門縣,,4.9萬人集中安置在當時的鐘祥縣大柴湖。

  有一些人任憑移民搬遷工作隊怎么勸都不走,,寧愿在岸邊搭個草棚住,。

  原來,早在丹江口水庫建設(shè)初期,,淅川就有一批兩萬多人的庫區(qū)移民遷至青海,,但適應(yīng)不了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好不容易得以返遷的移民,,還未站穩(wěn)腳跟,,又聽到搬遷大柴湖的動員通知。

  “哪里黃土不埋人,,你不走等著喂魚?。 毖劭粗疀]過了莊稼地,、漫到了門檻,,漲到了搭的草棚,“釘子戶”們也不得不踏上搬遷的船,。

  船在丹江里走了一夜,,轉(zhuǎn)陸路到襄樊之后,再走漢江水路,。在路上的時候,,淅川縣雙河村的移民穆文奇不由得開始想象今后的生活。他想既然叫大柴湖,,必定是好地方,,“柴就是柴火,湖就有大米”,。雙河村缺柴,,要燒柴必須走上40里路到深山去才砍得到。大米在雙河也是稀罕物,,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舍得用兩斤玉米換來一斤大米,,“嘗個新鮮,,當肉吃”。

  三天之后,,移民們從鐘祥大同碼頭上了岸,。 兩米多高的蘆葦遮天蔽日,,到處都是水窩子,。從碼頭越往里走越荒涼,腳下沒有路,,沒走幾步接待的車就陷進沼澤地里了,,喘著粗氣,車輪濺起的泥漿把推車的移民潑成了泥人,。

  咬牙扛下來的移民安置任務(wù)

  全淅林跟著移民們跳下汽車,,一腳深一腳淺地蹚著污水,硬著頭皮鉆進蘆葦林,,在當?shù)匾泼窠哟靖刹康囊龑抡业搅俗约旱奈葑?。為了方便管理,移民還是按照在淅川的大隊隊別居住,,大隊稱謂和干部都沒變,。

  移民安置房就建在剛剛砍過的蘆葦?shù)乩铮g一排,,矮矮的,,就像部隊的營房。全淅林一看,,這房子除了四根柱子是磚壘的,,其他墻都只是蘆葦稈糊上泥巴。

  政策規(guī)定,,每個移民分半間房,,每間不足8平方米。當時,,小孩多的家庭只能好幾個人擠一張床,。帶著豬,、羊的人家,,沒地方建圈棚,只能白天拴在門外,,晚上拴在床頭,。

  移民接待站為每戶人家準備了兩百塊壘灶的磚、三十斤蘆葦柴火,、一個藍墨水瓶做的煤油燈和18塊錢的搬遷安置補助,。

  一些來得早的移民嘗試種了小麥,,卻沒什么收成?!胺N下一葫蘆,,收不上來半瓢?!比懒终f,,蘆葦?shù)母煤苌睿沉送诹藳]多久又拱出地面,,把小麥全給蓋住了,。

  那些來得晚的移民沒來得及開荒種糧,1968年10月份搬到大柴湖時,,移民楊俊道從老家?guī)Я?00斤干紅薯片,,剛過完春節(jié)就已經(jīng)吃光了。當年,,楊俊道和很多移民一樣只能買國家統(tǒng)銷糧,。楊俊道吃了三年的統(tǒng)銷糧。當時每個成人按27斤/月憑證購糧,,很多移民拿不出錢,,只能先把糧證賣了一半換成錢,再買糧食,。

  為了省點吃,,一些移民把糧食磨碎了,本來一份粥的米分成幾份煮,,還有一些人只能薅來柳芽和榆錢,,和上幾顆糧食蒸著吃。

  吃水也是問題,。大柴湖是個水窩子,,卻缺干凈的水。井里打出的水,,看著清澈,,白毛巾、白衣服一洗就染上一片黃,。這水一煮開全是白沫,,喝著還有一股難以下咽的腥臭味,連煮水的鍋也結(jié)著厚厚一層水垢,。一些移民為了喝上干凈的水,,去“刮”淺淺的堰塘里的水。

  其實,,大柴湖是咬著牙扛下安置移民任務(wù)的,。一位移民接待干部回憶,,移民安置工作壓力巨大。大柴湖移民接待站的干部甚至買光了周邊磚廠的磚,。當時大柴湖實際安置的移民人數(shù)遠遠多于搬遷前統(tǒng)計的數(shù)量,,面對背井離鄉(xiāng)的移民,大柴湖不得不想盡辦法安置,。

  大柴湖移民的問題很快得到了湖北各級領(lǐng)導干部的重視,。當時鐘祥縣移民指揮部副指揮員黃益洲索性就駐扎在大柴湖。每次下雨他就拄著木棍蹚著水,,組織移民們排水,,和移民們一樣滿身泥巴。

  但是限于財力,、限于當時的國情,,彼時地方也難以拿出更多的資金來一下子解決大柴湖的問題,只能一邊逐步解決,,一邊鼓勵大柴湖移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大柴湖是要變的,?!苯^大部分移民還是選擇改造大柴湖,在這里安家,。這時候,,人們在一些屋子的墻上用石灰漿刷上了“戰(zhàn)天斗地,人定勝天”的標語,。

  “刨掉地里的蘆葦根,,治理好天上來的水,好日子就來了”

  到大柴湖的第二年,,移民們開始開荒蘆葦蕩,。

  大柴湖的蘆葦是實心的,又粗又硬,。老百姓喊這種蘆葦為“鋼柴”,。那時楊俊道每天天不亮就下蘆葦,直到腰都伸不直,,胳膊也抬不起來才回家,。即使這樣賣力,好幾天他才砍了一小垛,。

  砍“鋼柴”確實累,,得一根根地來,,還得隨身帶著一塊磨刀石,,沒砍幾下就得磨一會刀,。一些移民索性搬個小板凳,坐著砍,,沒一會板凳就陷進泥里了,。那些不小心踩到了留在地面上鋒利堅硬的蘆葦梗的,甚至被戳穿了腳,。

  砍過的蘆葦?shù)?,得刨出蘆葦根才能種地。盤根錯節(jié)的蘆葦根又深又硬,,大鋤頭沒刨多久就成了“鐵和尚”,。耕牛也不行,那時候牛瘦也不多,,遇到蘆根,,三頭牛還拉不動一張犁。

  最后武漢軍區(qū)派出了75匹東方紅拖拉機,,可下地沒多久,,不少拖拉機就出了問題,不是犁鏵破了,,就是后橋斷裂,。原來,大柴湖的淤泥里除了蘆葦根之外,,還有石頭,、樹根,甚至石碑,。這些拖拉機也沒轍,,再加上白天黑夜連軸轉(zhuǎn),免不了出故障,。

  拖拉機在前面開,,移民就成群結(jié)隊跟著后面撿蘆根。最忙的時候,,移民村里甚至大人小孩都去地里彎著腰刨蘆根,、撿蘆根,從夏天一直干到寒冬,??杉词惯@樣,第二年一些地里還是又冒出了蘆葦來,。楊俊道記得,,一直這么干了五年之后,地里的蘆葦才漸漸被“趕走”。

  楊俊道把麥子種到地里,,可依然沒多少收成,。“一畝地就只能收幾十斤的麥,,哪塊地要有一兩百斤就算是豐收了,。”楊俊道分析,,“一是當時沒什么肥料,,二是大柴湖排水難,經(jīng)常被淹,,看著長得挺好的麥子,,其實地下的根都爛了?!?/font>

  1972年5月,,楊俊道發(fā)愁收成的時候,聽到一個好消息,。附近軍馬場的200畝小麥,,因為連著陰雨天耽誤了收成發(fā)了霉,軍馬場索性放棄了,。楊俊道和其他聞訊的移民撿了“便宜”,,盡管已經(jīng)變質(zhì),甚至出了芽,,移民們還是小心磨成面當成寶,。

  再后來,公社組織移民把旱地改成水田,,種植水稻,。可沒多久大部分水田又改回了旱地,。原來,,一方面移民沒有種過水稻,怎么種誰也不知道,,當?shù)?、氣候的“脾氣”也還沒摸透。另一方面,,移民們發(fā)現(xiàn)蘆葦?shù)乇砻嬉粚颖⊥?,底下卻是深深的泥沙,水和肥都留不住,。一些地里打好的井也因為成本太高荒廢了,。

  在移民安置的最初幾年,,治水和開荒造田一樣,都是頭等大事,。治水得兩手抓,,一手筑堤防漢江水倒灌,另一只手挖渠排水免得下大雨內(nèi)澇,。

  1967年,荊州地區(qū)調(diào)集了京山,、天門,、荊門、鐘祥和潛江五個縣的數(shù)萬名民工與移民一起修筑了一條長達45.4公里的漢江防洪堤,,耗費了土石共計6526萬立方米,。這些土石足夠填滿4.5個西湖了。這么大的工程全靠移民和民工肩挑背扛板車推,。此后每年,,移民都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加高圍堤。

  光有圍堤還不夠,。有一年,,漢江又發(fā)洪災(zāi),水已經(jīng)漫到了圍堤邊上,,“站在圍堤上就可以洗腳了”,,移民們不得不轉(zhuǎn)移到更高的地方。所幸的是,,那次沒有決堤,。后來,每個移民村都修建了比防洪堤更高的高臺,,供移民躲避洪災(zāi),,移民也叫它“保命臺”。

  除了擔心圍堤之外,,移民們還得“一人一把鐵鍬,,下雨就往外跑”。下雨的時候恰恰是查看地勢高低,、水流去向,,查找排水渠“腸梗阻”的時機。當時鐵鍬就像每個人吃飯的碗筷一樣必不可少,,大柴湖周邊的鐵鍬都賣斷了貨,。

  為了給大柴湖積水找出路,除了數(shù)不盡的小溝渠之外,,移民們還在大柴湖東西面挖出了兩條22公里長的主干渠,,9條總長近百公里的支渠,,還修建了兩座排水閘。

  挖渠排水工程是從1970年開始的,,挖了七八年,。挖渠排水一年四季都得干,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得閑,。當時沒有橡膠雨鞋,,挖渠得先脫了解放鞋赤腳上。全淅林記得,,1972年冬天一場大雪之后,,人被凍得直哆嗦。一條趕工期的排水渠挖到一半,,溝里除了雪水就是冰碴子,。大家都在猶豫下不下的時候,時任大柴湖黨委副書記的宋育英喊了一句:“共產(chǎn)黨員跟我上,?!本拖碌搅舜坦堑臏侠锛乘瑳]一會她的腿就凍成了“紫蘿卜”,。其他人也跟著卷起了褲腿,。

  “刨掉地里的蘆葦根,治理好天上來的水,,好日子就來了,。”大柴湖移民挖渠筑堤,、刨蘆墾荒時,,喇叭里的廣播就這樣給移民們“打氣”。經(jīng)歷了約10余年的“戰(zhàn)荒湖”,,原來的蘆葦蕩成了莊稼地,,一下雨膝蓋都陷進去的沼澤路也變成了石子路。

  “要和本地人結(jié)婚,,差點被拘留了”

  1976年春節(jié)剛過沒多久,,移民曹明光就差點被法院拘留了。

  起訴他的是吳健美的父親,。吳健美是他的相好,,也是湖北鐘祥本地人,長得漂亮,。當時19歲的曹明光模樣也俊,,像當時流行電影《偵察兵》男主角王心剛。春節(jié)拜年時,,兩人在曹明光姨媽家一見鐘情,。

  那時移民過得確實不如當?shù)厝?。一些當?shù)厝饲撇黄鹨泼瘢镜厝瞬辉敢夂鸵泼裉帉ο蟆?/font>

  曹明光和吳健美處對象的時候,,本地人甚至已經(jīng)能穿“的確良”衣服了,,而大多數(shù)移民一年到頭都是一件黑粗布衣服。那件黑粗布衣服原本是解放軍捐給移民的棉服,。天熱了,,移民就把棉花扒了當單衣,等到天冷了再塞上,。

  曹明光當時連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吳健美第一次到他家的時候,他的床頭還拴著豬,。年輕剛烈的吳健美沒有嫌棄曹明光,,可她父親卻不同意移民當自己的女婿,。見攔不住女兒往曹明光家跑,,他索性一紙訴狀告曹明光拐賣了吳健美。

  法院和派出所上門找曹明光的時候,,他剛好外出,,只留吳健美一人在家。

  “這不是曹明光的錯,,新社會,,我看上了他是我愿意的。要抓抓我,?!眳墙∶勒f。

  “這是你爸爸告的,,你跟我們回去把問題說清楚,。”

  曹明光認定了吳健美,,他索性借了一身當時時髦的白上衣,、藍褲子和白球鞋,上她家里去,。見曹明光的干凈模樣并非印象里移民形象,,再加上女兒是鐵了心,吳健美父親最終同意了這門婚事,,卻不愿出一分錢嫁妝,。

  曹明光娶吳健美,成為移民娶本地人的第一例,。在此之前,,除了土地糾紛摩擦外,,雙方幾乎不來往,甚至連本地干部也不愿意來大柴湖任職,。

  上世紀80年代當了大柴湖黨委書記的楊俊道說,,當時鎮(zhèn)里本來要調(diào)來一個本地人當婦女主任,可她一聽說是到大柴湖來,,寧愿被開除也不干,。原來,她不完全是嫌大柴湖移民窮,,也因為聽不懂移民說的河南話,、吃不慣移民喝的苞谷粥。

  曹明光和吳健美成了“名人”,。一些本地人和移民開始“效仿”他倆,,再遇到阻礙時,有人就說:“曹明光都結(jié)婚了,,我們怎么就不能呢,?”

  可全淅林說,本地人和移民的融合光靠一兩家結(jié)婚不管用,。改革開放前,,大柴湖本地小學、初中,、高中一直都有,,當時勞動力也不像現(xiàn)在這樣自由地流動,再加上本地人和移民時不時有摩擦,,移民一代和大部分移民二代就在相對封閉的移民社區(qū)里學習,、工作和生活。以至于大柴湖的高中被撤銷之后,,移民三代不得不去鐘祥市里上高中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和本地人說的話并不相同。

  “這種集中安置的移民搬遷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持移民原本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卻不利于移民融入當?shù)氐纳鐣腥ァ,!比懒终f,,“真正的融合是改革開放之后,移民生活逐漸好轉(zhuǎn),,和本地人交往變得頻繁之后開始的,。”

  正把“柴湖”變成“財湖”

  1995年高中畢業(yè)之后,,移民二代馬強到鐘祥跟著一位老師傅學廚藝,。當時一口河南腔的馬強還被一起學藝的本地學徒嘲笑了,。等到幾年前,自己的孩子到鐘祥上學時,,“幾乎沒有本地人和移民的觀念了,,更談不上誰瞧不起誰了?!?/font>

  馬強記得明顯的轉(zhuǎn)變發(fā)生在2000年前后,。那時候,移民的蘆葦房變成了磚瓦房,,再后來變成了樓房,。大柴湖的變化惹得本地人也羨慕:“大柴湖真的不一樣了?!?/font>

  在大柴湖一些移民村里,,還保留著一兩間加固過的蘆葦房和一些過渡房。

  上世紀80年代初,,父親馬季洲用泥巴混上麥糠建了2間土偏房,。當時,馬強和哥哥姐姐個頭長得快,,那間唯一安置房已經(jīng)住不下了這么多人了,。每次一刮風下雨,,母親怕偏房塌了,,就趕緊喊住他們出來。

  到了1989年,,這幾間泥巴房,、蘆葦房換成了紅磚大瓦房?!?982年分產(chǎn)到戶之后,,移民們開始發(fā)展副業(yè),多種經(jīng)營,?!瘪R強解釋,“與此同時,,哥哥姐姐們也都南下打工,,吃飯的少了,掙錢的多了,?!?/font>

  1983年,大柴湖黨委書記楊俊道提出“立足八分地,,打好翻身戰(zhàn)”的口號,。移民從人均八分的地里挖出的第一塊“寶”是麥冬,。麥冬喜歡沙地,種植技術(shù)也不難,,當時每公斤價格在二三十塊錢左右,。不少吃螃蟹的移民嘗到了甜頭。

  移民從地里挖出的第二塊“寶”是蒜薹,。大柴湖種出的蒜薹成熟早,,產(chǎn)量也高,每到蒜薹上市的季節(jié),,山東,、河南、陜西,、新疆等各地的收購商就涌進大柴湖,。一些蒜薹甚至遠銷日本、韓國,。

  一些人不甘心在土里刨食,,把家門一鎖,背上被褥外出務(wù)工,。馬強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打工一年能有一萬多塊錢的收入,。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留在家里的家長們在郵局門前排長隊,等著取外出務(wù)工的子女寄來的匯款,。

  改革開放初期,,移民外出打工比本地人多得多?!比懒终f,,“越窮的地方出去的越多,貧困逼得人沒辦法,?!痹谏虾#踔脸霈F(xiàn)了“小羅城”,,羅城是大柴湖一個村,。

  2004年,鐘祥開始給大柴湖“松箍”——組織部分移民自愿搬遷到縣內(nèi)其他鄉(xiāng)鎮(zhèn),,緩解大柴湖移民人多地少的發(fā)展瓶頸,。為了讓移民安下心,縣里給每戶移民在新安置地蓋好了瓦房,并承諾給予移民和遷入地居民相同規(guī)模的耕地面積,。

  從大柴湖鎮(zhèn)曹寨村的移民曹明虎,,遷入冷水鎮(zhèn)董溝村之后,分到了7畝多良田,,又承包了當?shù)?0多畝耕地,,兩年不到就買了夏利小車跑客運,讓許多不敢搬的移民眼饞,。

  2006年,,馬強把家里用了幾十年的挑水扁擔和“壓把井”的龍頭收了起來。當年年底,,大柴湖新自來水廠正式供水,,移民們告別了喝了幾十年卡喉嚨的腥臭地下水,漢江水通到了每家每戶,。丹江是漢江的支流,。通水的那天,一位70多歲的移民說,,壓根沒想到自己還能喝到老家流來的水,。

  2014年1月,湖北荊門大柴湖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掛牌成立,,成為湖北省最年輕的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從那時起,汽車制造及零部件產(chǎn)業(yè)園,、光電子產(chǎn)業(yè),、精品花卉產(chǎn)業(yè)逐個在大柴湖安家,移民們在家門口也有不錯的收入,。大柴湖逐漸變成“財湖”,。

  “從前窮出了名,,很多人不好意思提自己是大柴湖人?,F(xiàn)在大柴湖發(fā)展得比本地鄉(xiāng)鎮(zhèn)還好,不少人覺得挺自豪,?!瘪R強說。

  共飲丹江水

  全淅林的老母親去世前,,一直念叨著回淅川老家去瞧一瞧,。可當時經(jīng)濟條件差,,交通也不方便,,得一路顛簸折騰,怕母親身體吃不消,,所以一直沒能成行,。

  上世紀80年代,,淅川和大柴湖通了直達的客車,每天只有一趟,。當時返鄉(xiāng)探親的移民絡(luò)繹不絕,。

  有一回,幾個年輕人背著一個老移民上了這趟客車,,一路神色緊張,。直到下了客車,司機才發(fā)覺老人已經(jīng)去世了,。原來老移民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回淅川看看,,死后把自己埋在淅川的高坡上。

  盡管搬來大柴湖51年了,,楊俊道和許多一代移民一樣,,始終認為自己是河南人。現(xiàn)在楊俊道還是只會說河南話,,日子也按照河南的過法來,。

  這樣的“河南特色”正在移民二代和三代身上褪色。楊俊道的孫子楊凱(化名)見本地人能說些本地話,,在家能說些河南話,,在學校說普通話,。而在飲食上卻更接近湖北習俗,,吃米飯,喝米茶,。

  有一年清明,,楊俊道領(lǐng)著全家回了淅川掃墓。那時楊凱還小,,楊俊道指著水庫對楊凱說,,“咱們家以前住的地方就在水里面,為了建丹江口水庫搬走了,,咱們的貢獻是不是很大,?”

  全淅林曾問過在外務(wù)工的移民二代認為自己是河南人還是湖北人,很多人說不上來,,只說自己是大柴湖人,。

  為了讓移民后代知道“他們從哪里來”,從上世紀末開始,,曾任大柴湖文化站站長的全淅林開始有意識地收集移民口述史,。2005年,全淅林出版了《移民大柴湖》一書。一位在外打工的移民二代給全淅林發(fā)來短信說,,“以前甚至不敢承認自己是大柴湖移民,。讀了您的文章,才知道心中的陰影是我們不了解歷史造成的,?!币灿斜镜乩蠎艨赐曛鲃訉θ懒终f:“是你給我們補了一課,看完我才知道什么是移民,?!?/font>

  去年12月,全淅林念叨了好幾年的移民紀念館正式開工,。全淅林打算在紀念館的一面墻上寫上“舍家為國,,團結(jié)奮進”幾個大字。全淅林說,,“當初四五萬移民來到這片荒蕪的蘆葦蕩,,要是沒有這種精神的話,人早就垮了,?!?/font>

  楊凱覺得自己爺爺那一輩人“很有勇氣”。他也問過楊俊道,,當初從老家搬過來后不后悔,。楊俊道說,南水北調(diào)是國家需要,,現(xiàn)在大柴湖建設(shè)得也挺好,。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diào)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河南淅川正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既是“大水缸”,也是“水龍頭”,。當時,,楊凱已經(jīng)在北京一家醫(yī)院工作了。楊俊道激動地對他說,,“我吃的是丹江水,,你吃的也是丹江水,咱們吃的還是河南水,。”(記者張典標)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508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