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國主義情懷激蕩精神力量
——如何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展覽館內(nèi),觸摸歷史脈絡,、學習傳統(tǒng)文化,,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蘊,;開學典禮,升國旗,、奏國歌,,向偉大祖國莊嚴致敬;走進軍營,,踏正步、站軍姿,,感受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近日,,愛國主義教育成為開學季一個響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與愛國的情懷同頻共振,。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教育在學子們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就能收獲對國家和民族的濃濃之情、拳拳之心,,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身份?!白鎳倍?,讓多少人心中涌動激情,讓多少人眼里泛起淚花,,讓多少人血管奔騰熱血。司馬遷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孫中山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倡導愛國主義、表達愛國熱情是一門必修課,??梢哉f,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中國成其為中國,,正在于有千千萬萬中國人生于斯、長于斯,,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深沉的愛國主義,、濃厚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民族心,,鑄就民族魂。猶記1935年,,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3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其言諄諄,,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奮起師生的愛國斗志。這3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走出流血犧牲、生死考驗的語境,,走出神州陸沉,、存亡絕續(xù)的背景,仍然需要我們一代一代這樣問下去,、答下去,,才能為“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氣,、最有力的支撐。
新一代的青年,,成長于改革開放的歲月,,親歷了中國強起來的偉大跨越,,對時代進步有著深切的體會,對國家發(fā)展有著強烈的認同,。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追求個性,,不喜歡板起臉的說教,也不接受單向度的灌輸,,但他們從未拒絕崇高,、絕非排斥意義。2017年,,有100多萬名大學生應征報名入伍,1994年出生的北大女生宋璽參與亞丁灣護航的事跡,,更是贏得無數(shù)點贊,。他們讓人看到,當代青年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也敢于表達、勇于行動,。面對這生機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鳴、共情激蕩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對話,、溝通引導他們的愛國行動,,讓他們在與祖國共奮進中,書寫下最動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近年來,虛無歷史的態(tài)度,、詆毀英雄的謠言,、矮化精神的觀點,,種種不良思想,、奇談怪論沉渣泛起,,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這也警示我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從少年兒童抓起,,要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當前,,有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是流于形式,、顯得僵化,,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談的問題,,也存在填鴨灌輸,、互動不足的問題。愛國主義教育要講好愛國故事,,需在情真意切、引人入勝上下功夫,,在提高內(nèi)容質(zhì)量,、教育實效上花力氣,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黃山么?有黃河么,?有長江么,?有長城么……既然這些都沒有,,那么,,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當年路遙的文字,,激發(fā)起多少人愛國奮斗的精神,。今天,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壯麗的未來在眼前,奮斗的豪情在心中,。把億萬人民的愛國心,、愛國情,激蕩成共鳴,、匯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為磅礴的“中國力量”,,推動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復興,。(本報評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