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碰瓷现象,要坚决说“不”-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5/12

19:2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经济

对商业碰瓷现象,要坚决说“不”

2025-05-12 19:24: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3版 经济

  最近一段时间,河南知名商超胖东来声名鹊起之际,一些名字高度相似的商家纷纷登场。这种看似搞笑的炒作背后,动机却值得深思:商业竞争,究竟该如何走正道?

  胖东来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商业碰瓷现象时常引发热议。这种行为看似是博眼球的搞怪之举,实则暗藏商业碰瓷、自我炒作的不良企图。这些商家妄图通过模仿知名品牌,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取流量与关注,进而实现获利。这种看似聪明的“拿来主义”,实则短视至极。

  商业碰瓷现象践踏了基本商业规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是商业活动的基石。一些商家在名称、标识上与知名品牌高度相似,极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策。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合法经营者的商标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此以往,那些用心经营、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的企业将失去动力,而靠投机取巧的商家却能坐收渔利,整个市场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商业碰瓷对消费者的误导同样明显。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往往基于对品牌的信任。模仿知名品牌,会让消费者在选购时产生混淆,难以分辨真伪。消费者一旦误选,不仅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商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还可能面临消费欺诈等风险。

  面对商业碰瓷现象,有关部门绝不能无动于衷。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对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效率。对于那些蓄意碰瓷的商家,要依法予以严惩,让其不敢、不能、不想再从事此类行为。另一方面,司法部门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简化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为合法经营者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对商业碰瓷行为进行谴责和约束,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那些热衷于靠博眼球、蹭流量“出道”的企业,也应摒弃投机心态。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和市场认可。靠模仿、抄袭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注定无法走得长、走得远、走得稳。

  培养出一家像样的企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商业碰瓷现象是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和对营商环境的腐蚀。对商业碰瓷现象,要坚决说“不”,无论是监管部门、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行动起来,共同抵制这种不良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让商业竞争回归良性发展轨道。让商业竞争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唯有如此,市场才能充满活力,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于力 孙仁斌)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商业,碰瓷,消费者,企业,竞争,行为,这种,商家,品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