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鍵性的第一步,以直接的物證確認了人們心中早已存在但又不愿面對的推定:MH370的確已經在南印度洋墜毀解體,,乘客和機組成員無一幸免。對調查人員來說,,好比一個拼圖,,留尼汪島上的殘骸是他們拿起的第一塊,。
負責分析殘骸的法國調查人員說,他們還會對殘骸進行進一步測試,。殘骸的圖像顯示,,其正面有少量的損毀,背面有粗糙的水平撕裂痕跡,。由美國移動衛(wèi)星公司主導的一個獨立調查小組認為,,這說明這塊殘骸在和飛機脫離時飛機還在空中,正面的損毀表示飛機當時處在高速,、急劇的螺旋下降狀態(tài),。《東方航訊》雜志的編輯巴蘭坦認為,,殘骸的狀態(tài)可能告訴人們飛機是否以災難性的狀態(tài)墜入印度洋,,如果殘骸上有碳化痕跡,說明飛機可能起火或爆炸,。
但專家們認為,,即便殘骸有助于說明飛機的最終狀態(tài),但仍不能解釋為什么MH370會遭此厄運,,關鍵信息依然封存在黑匣子里,。
法國航空安全專家格扎維埃·泰特爾曼說,,法國航空技術中心將使用“超強的”高倍顯微鏡,,研究襟副翼折斷的沖擊角度和強度,同時希望找到殘骸上細微的化學痕跡,,來判定飛機是否有爆炸或者火災的痕跡,。
他認為,生物專家將對殘骸上附著的甲殼動物和微生物進行研究,,解答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殘骸在水中待了多長時間,,甲殼動物的生長有特殊的規(guī)律,通過研究可以判定他們在殘骸上的附著時間,;二是判定這些甲殼動物的品種,,有一些甲殼動物只能在南印度洋的寒冷水域中生長,這樣就可以判定殘骸經過的水域,,從而進一步確認搜索區(qū)域,。
目前的搜索工作集中在西澳大利亞沿海,這個弧形的搜索區(qū)域是調查人員根據掌握數據計算出的結果,。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加洛表示,,確認殘骸可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加細化他們的搜尋,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準確度取決于飛機失蹤時間的長短,。
海洋是容量超大的“溶劑”,,如果我們把三塊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物體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架飛機上扔到海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海會讓它們各自踏上旅途,,它們前進的方向取決于風、洋流或是兩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澳大利亞副總理特拉斯認為,,不太可能。他表示,,發(fā)現的襟副翼不可能對發(fā)現飛機主體殘骸的所在地提供太大幫助,。但確認殘骸屬于MH370意味著,更多的飛機殘骸可能會被洋流帶到留尼汪附近,。著名航空公司評級網站“航空評級”的專家湯瑪斯表示,,印度洋廣袤而無法預測,有太多因素影響著殘骸的漂移,,發(fā)現MH370的任何部件其實都需要時間和運氣,。
西澳大利亞大學曾經給出一個模型,認為MH370的部件會在飛機失蹤12到24個月間出現在法屬留尼汪島附近,。
在這塊殘骸發(fā)現之前,,雖然有這個理論,但沒人在留尼汪島附近搜尋過,。
AirlineRatings的湯瑪斯表示,這并不能說明之前的搜索模型不正確,,印度洋廣袤而無法預測,,有太多因素影響著殘骸的漂移。
他表示,,找到MH370的任何部件其實都需要時間和運氣,,我們接下來需要耐心等待下一塊殘骸被沖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