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工作人员在讲解利玛窦墓碑碑文。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墓碑上方雕有双龙戏珠浮雕,四周饰以玫瑰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文。
利玛窦,意大利人,1582年来华传教。其间,他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将西洋历法、几何学等介绍到中国,带来了吸收欧洲地理大发现成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将《四书》等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此后二百年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持续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造就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局面。他们死后被葬于利玛窦墓周边区域,形成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pagebreak
5月12日拍摄的利玛窦墓(中)、汤若望墓(左)和南怀仁墓(右)。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墓碑上方雕有双龙戏珠浮雕,四周饰以玫瑰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文。
利玛窦,意大利人,1582年来华传教。其间,他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将西洋历法、几何学等介绍到中国,带来了吸收欧洲地理大发现成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将《四书》等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此后二百年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持续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造就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局面。他们死后被葬于利玛窦墓周边区域,形成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pagebreak
5月12日拍摄的利玛窦墓旁的外国传教士墓地。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墓碑上方雕有双龙戏珠浮雕,四周饰以玫瑰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文。
利玛窦,意大利人,1582年来华传教。其间,他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将西洋历法、几何学等介绍到中国,带来了吸收欧洲地理大发现成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将《四书》等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此后二百年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持续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造就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局面。他们死后被葬于利玛窦墓周边区域,形成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pagebreak
5月12日,一名游客在外国传教士墓地参观。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墓碑上方雕有双龙戏珠浮雕,四周饰以玫瑰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文。
利玛窦,意大利人,1582年来华传教。其间,他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将西洋历法、几何学等介绍到中国,带来了吸收欧洲地理大发现成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将《四书》等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此后二百年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持续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造就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局面。他们死后被葬于利玛窦墓周边区域,形成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pagebreak
5月12日,市民经过利玛窦墓。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墓碑上方雕有双龙戏珠浮雕,四周饰以玫瑰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文。
利玛窦,意大利人,1582年来华传教。其间,他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将西洋历法、几何学等介绍到中国,带来了吸收欧洲地理大发现成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将《四书》等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此后二百年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持续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造就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局面。他们死后被葬于利玛窦墓周边区域,形成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pagebreak
5月12日,市民经过利玛窦墓。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墓碑上方雕有双龙戏珠浮雕,四周饰以玫瑰花纹。碑面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镌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文。
利玛窦,意大利人,1582年来华传教。其间,他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将西洋历法、几何学等介绍到中国,带来了吸收欧洲地理大发现成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将《四书》等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此后二百年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持续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造就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局面。他们死后被葬于利玛窦墓周边区域,形成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