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勤保障部隊某團修理技師張俊凱用特殊的“聽診器”——螺絲刀為車輛“診治”(2019年5月22日攝)。 新華社發(fā)(曾曾 攝)
新華社沈陽8月17日電 題:亮劍沙場的“千分尺”——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張俊凱
黃明,、黃一宸,、付凱
2019年秋,北京,。
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分列式倒數(shù)第二次合練的所有受閱裝備列隊完畢,。突然,一臺車輛出現(xiàn)故障,。
此刻,,距合練開始不足10分鐘。
二級軍士長張俊凱判斷,,是熱脹冷縮導致零部件密封不嚴造成的,。他拿上兩把扳手鉆入車底,一邊囑咐駕駛員不斷踩踏制動踏板,,一邊沿著制動氣室外殼緊固螺絲……
17秒,,故障排除。
張俊凱是聯(lián)勤保障部隊某團修理技師,,入伍24年來,,先后20余次執(zhí)行重大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檢修車輛8000余臺次,,排除裝備故障隱患近百起,,曾獲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聯(lián)勤保障部隊某團修理技師張俊凱(中)向戰(zhàn)友傳授修理方法(2019年5月30日攝),。 新華社發(fā)(曾曾 攝)
張俊凱被戰(zhàn)友們譽為“士兵工匠”,他自己更喜歡用“千分尺”來自比——“千分尺的精度能達到0.01毫米,,它代表著我的一種性格,,工作要做到毫厘不差?!?/p>
24年前,,初中畢業(yè)的張俊凱坐上綠皮火車,來到某集團軍司機訓練大隊修理所,,學習軍車修理,。他遇到的第一個“坎兒”,就是能力“短板”:車輛故障五花八門,,自己卻無從下手,。
于是,,原本“一見書本就害怕”的張俊凱發(fā)奮讀書,考進軍校,,開始系統(tǒng)學習車鉗鉚焊、機械設計等課目,。
學習期間,,為了研究不同車型的構造和零部件,張俊凱反復拆裝數(shù)臺報廢車輛,,化整為零——這段“庖丁解?!笔降膶W習經歷,在他的記憶里留下一幅幅立體,、直觀的車輛結構圖,,為以后數(shù)次臨危排障打下堅實基礎。
2008年,,在一場實戰(zhàn)化演練考核中,,一臺油料運輸車突然“趴窩”,大家緊急向在外學習的張俊凱求助,。
“啟動車輛,!”“電話靠近發(fā)動機!”……僅通過聽筒分辨發(fā)動機的聲音,,張俊凱便將故障點精準定位在濾芯堵塞,。5分鐘后,車輛故障排除,。
聯(lián)勤保障部隊某團修理技師張俊凱(左一)為戰(zhàn)友們示范維修方法(7月8日攝),。 新華社發(fā)( 趙佳慶 攝)
上士吳滿鵬說,在戰(zhàn)友們心目中,,張俊凱不僅是能“透視”軍車內部構造的“大神”,,更有一股不服輸?shù)你@勁兒。
部隊每次配發(fā)新車型,,張俊凱總是第一時間跑到車跟前,,一手捧著說明書,一手撳撳按鈕,、摸摸配件,。時間一長,只要隊里來了新車,,大伙兒先喊:“老張,,開‘飯’啦!”
戰(zhàn)友們打趣說,,張俊凱躺在修車平板上的時間,,比躺在床上的時間還要多,。
“軍人就是要履職盡責,為部隊戰(zhàn)斗力生成貢獻自己的力量,?!睆埧P說,自己的崗位雖小,,卻緊緊連著戰(zhàn)斗力,。
2016年,張俊凱隨隊赴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執(zhí)行跨區(qū)演訓任務,,單車單駕駛員連續(xù)機動1500公里。
聯(lián)勤保障部隊某團修理技師張俊凱(中)向戰(zhàn)友傳授維修技能(2019年8月21日攝),。 新華社發(fā)(曾曾 攝)
作為參演車輛駕駛員兼修理工的張俊凱,,頓感壓力倍增——車隊這么多臺“老伙計”中,每種車型的故障點各有不同,。臨行前,,他專門把車隊駕駛員叫到一起,傳授應對辦法,。
途中,,每次停車休整,張俊凱都會抓緊時間把車隊的車輛檢查一遍,。一路下來,,他幾乎沒合眼。
“我把每一次演習,,都當成是真正的戰(zhàn)斗,。”靠著“一把扳手”亮劍沙場的張俊凱明白,,要更好地提升保障打贏的能力,,就要在訓練實踐中探索鉆研更多的方法。
部隊在高寒地區(qū)野外駐訓,,夜間機油黏性增強,,影響車輛的啟動速度。張俊凱冒著零下數(shù)十攝氏度的嚴寒,,輾轉千余公里,,記錄上千組試驗數(shù)據(jù),琢磨出“嚴寒條件下汽車定時啟動運轉保溫裝置”,,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部隊訓練中,車輛行至荒漠草原時,,常常面臨飲水難題,,張俊凱就帶頭革新了野戰(zhàn)打井車,,解決官兵吃水難的問題。
國慶70周年閱兵訓練中,,張俊凱發(fā)現(xiàn)車輛漏檢,、檢車時間過長等問題時有發(fā)生,便總結出一套“一前,、二轉,、三底、四操”的四步檢車法,,傳遍了整個閱兵村……
“對我而言,修車是興趣,,是崗位,,更是使命?!睆埧P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