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洋铁路”迎新机

2025-07-07 13:44:21 来源: 《环球》杂志

5月13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主持会议,拉共体各成员国外长及代表、地区组织负责人等参加

文/杨建民 单充允

编辑/吴美娜

  2025年是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中拉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6月中旬,第11届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论坛和第16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暨展览在中国澳门举办,与不久前于北京举行的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有关倡议形成呼应。巴西总统卢拉在此次部长级会议上明确表达了深化中巴基础设施合作的意愿,强调要推动两国在战略协同和互联互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过去十年,基础设施合作一直是中拉合作或战略对接的优先方向。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成为新时代中拉关系的纲领性文件,超百项合作项目的签署将中拉整体合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这一背景下,跨越南美大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项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规划中的“两洋铁路”连接巴西东海岸至秘鲁钱凯港,将为拉美打造一条全新的陆海联运通道,其建设对推动中拉合作及南美洲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内外因素共促“两洋铁路”重启

  2014年7月,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中国领导人同巴西、秘鲁等国家元首就扩大南美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南美洲和亚洲市场互相连接交换意见,并发布《中国-巴西-秘鲁关于开展两洋铁路合作的声明》,规划了一条由巴西东南部的里约热内卢州向西延伸,横跨南美大陆,抵达秘鲁卡亚俄港的铁路蓝图。然而,在当时巴西政局动荡,拉美多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两洋铁路”建设未能得到实质推进。

  2023年卢拉再次执掌巴西政权后,“两洋铁路”项目重启出现转机。卢拉政府高度重视南美区域一体化进程,宣布重启南美洲国家联盟建设、设计“南美一体化路线图”、建立高级别政治讨论机制等,以此应对拉美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升级的迫切需求。

  卢拉政府认为,巴西现有的交通网络严重依赖公路运输,铁路对巴西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卢拉还表示钱凯港的正式运营对拉美国家影响巨大,开港后南美到亚洲的货运时间从35天压缩到25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20%以上。规划中的“两洋铁路”建成后不仅更能便利巴西的大宗商品出口,也能让中国的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更快进入拉美市场。

  中拉整体合作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为“两洋铁路”重启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对外合作上,卢拉尤其注重同中国的合作,两国关系已上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2024年,中国和巴西双边贸易达1881.69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中国连续15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自巴西进口的主要商品为大豆、铁矿石、原油、肉类等。中国对巴西出口的主要商品为通信器材、汽车、光伏设备、集成电路、农药化肥等。卢拉此次访华,又同中国续签了为期5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高达1900亿元人民币,为中巴经贸合作提供了稳定器。

  国际地缘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也助推了“两洋铁路”的重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对进口自巴西的商品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巴西钢铝产品的关税从25%提高至50%,巴西国内企业受高关税和美元加息影响巨大,巴西央行已将2025年的预计通胀率由5.6%上调至5.65%,巴西方面亟需寻求稳定的贸易合作伙伴。

5月16日,一艘货轮停靠在秘鲁钱凯港(无人机照片)

  此外,特朗普多次声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美国虽于1999年移交了运河主权,但通过“中立条约”保留了军事干预权,迫使拉美国家寻求更安全的贸易通道。中巴两国海运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性非常大,其中大豆产品的海运90%通过巴拿马运河,当前南美国家货物经巴拿马运河到亚洲需要35天以上,且面临运河拥堵、高昂的单次通行费用等问题。“两洋铁路”的建设将减少对传统运河航线依赖,为中拉贸易往来提供更多的确定性。

  多方积极推进

  今年5月,中国国家铁路局代表团访问巴西、秘鲁等国,与巴西交通部长、秘鲁经济和财政部长、交通和通信部长举行会谈,重点探讨了“两洋铁路”项目,双方围绕铁路、公路及水路网络展开技术磋商。据巴西计划与预算部机构协调秘书若昂·维拉韦德介绍,“两洋铁路”线路的选择正处于研究之中。

  从巴西官方介绍看,目前规划的方案是从巴西东南部的工业区出发,穿越“铁四角”铁矿区、戈亚斯州农业带以及安第斯山脉铜矿区等资源核心地段,最后接入中国中铁承建的“东西一体化铁路”(FIOL),最终到达秘鲁钱凯港。巴西规划部长称调整后的铁路避开了亚马孙雨林核心保护区,全长约6500公里,其中已建成2600公里,总投资预计超过800亿美元,将为巴西直接创造80万个就业岗位。

  秘鲁官方同样展现出积极姿态。5月26日,秘鲁经济与财政部和交通与通信部长在会见中方官员及企业家代表团后,发表声明称将寻求与中国、巴西举行高层会晤,协调三个国家的战略利益,愿意共同出资建设“两洋铁路”,并制定框架确定铁路项目的投资、需求和执行方案,以达成南美区域一体化的目标。

  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表示,“两洋铁路”的建设将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人口流动和货物流通,调整高度集中于利马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同时有利于秘鲁安第斯山区铜矿的建设,促进中秘两国的经济增长。

  与挑战和考验同行

  “两洋铁路”建设的推进也面临一些考验或不确定性因素。

  拉美国家政权的频繁更迭是首要考验。拉美国家政治始终处于左、右翼周期性摇摆中,领导人任期较短。近年来,巴西、秘鲁等国均发生频繁的政府轮替,给长期基建项目带来不确定性。为此,相关方构建了“高层元首会晤把握大方向、部长级协调委员会解决具体问题、企业负责实施细节”的运作模式,为项目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安第斯山脉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亚马孙河流域的敏感生态环境,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极高要求。秘鲁境内沿线火山众多,分布了31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火山,且面临地震频发的风险。从巴西的阿克里州进入秘鲁后,铁路还将穿越热带雨林区,亚马孙河的强劲水流和河道中松散的土壤结构导致该地区的地形持续发生变化。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国工程团队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等先进技术配合地面人员开展详勘,不断优化线路设计,采用高架桥和隧道的组合方案,将地质灾害风险降至最低,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沿线社区的环境诉求也不容忽视。铁路经过秘鲁境内后将经过库斯科省、乌卡亚利省等印第安人主要聚居区,有关方面在修建“两洋铁路”时需妥善处理好铁路建设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例如可以设立铁路沿线社区发展基金,用于改善当地民生、教育、医疗等,建立由当地居民代表参与的监督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

  同时,不排除铁路项目可能受到美国的干扰。比如,美国方面或因担忧“两洋铁路”的修建将削弱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和美元结算体系,从而可能会通过资助拉美国家环保团体、施压地区国家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干扰破坏。

  诸多挑战之下,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为推进“两洋铁路”,各方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坚持透明开放的运作模式,确保项目给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使“两洋铁路”在拉美国家产生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

  展望未来,“两洋铁路”如果建成,一方面,巴西及其邻国可减少对传统巴拿马运河航线的依赖,显著降低大豆、牛肉等农产品出口的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从巴西货运到亚洲的海上距离将缩短1万公里,货运周期将减少9到16天,物流成本降低超过30%;另一方面,通过次级路网的连接,南美区域经济联动将更显活跃,预计铁路沿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这将为中拉贸易增长注入新动能。

  (杨建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单充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手机版